今年以来,全县深入贯彻落实上级经济工作会议精神,在县委、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,锚定县委“高质量发展,跨越赶超目标”,紧扣2025年重点工作目标,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,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。一季度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势良好。
一、1-3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。
根据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,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总量为52.22亿元,同比增长4.0%,比去年同期加快2.2个百分点,六县市排名第三。分产业看:第一产业4.41亿元,同比增长1.8%;第二产业19.31亿元,同比增长6.4% ; 第三产业28.5亿元,同比增长2.8%。 三次产业结构为8.5:37.0:54.5。
(一)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.5%(全市11.1%),较去年同期回落0.9个百分点,六县市排名第五;其中,当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.9%。分三大门类看:采矿业增加值增长67.9%;制造业增长2.8%;电力、热力、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.9%.
(二)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6.4%(全市6.6%),较去年同期加快35.3个百分点。分产业看,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-100.0%,第二产业投资增长37.5%,其中工业投资增长37.5%,第三产业投资增长-15.3%。民间投资同比增长46.0%。
(三)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.22亿元,同比增长7.4%(全市7.2%),较去年同期加快4.8个百分点,六县市排名第五;限额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.99亿元,增速16.1%。
(四)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4.61亿元,同比增长1.6%(全市2.6%),六县市排名第五;其中,税收收入完成3.20亿元,增长4.8%。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为69.5%。
二、经济运行特点
全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落后于全市平均水平1.4个百分点,六县市排名第三位。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去年同期的7.2:39.5:53.3变化为8.5:37.0:54.5。从占比上看第二产业进一步下降、第三产业持续上升,产业结构向“三二一”高级化形态演进,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,服务业已成为主导产业,工业次之,农业占比最低。
从支撑地区生产的经济指标上来看,第一产业贡献占比4.5%,拉动地区生产总值0.19个百分点,其中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1.8%,平稳发展;第二产业贡献占比57.8%,拉动经济增长2.3个百分点,二产中工业总量占比28.0%,同比增长7.0%,其中规上工业增加7.5%,保持了一个较高速度增长,但与全市平均水平存在较大差距,落后3.6个百分点,六县市中排名较为落后,但相差不大与第一名相比落后1.1个百分点,对于第二产业的整体表现影响有限,规上工业当中采矿业增速67.9%,增速六县市第一,是支撑增长的主要力量,制造业占比最高但增速最低仅为2.8%,六县市排名第五,主要原因为龙头企业生产疲软及部分企业停业所致。规上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3.9%,六县市排名第三。建筑业占比9.0%,同比增长4.6%,较去年同期相比增幅较大,提高15.8个百分点,其中建筑业总产值增速5.5%,六县市第三。一季度中第三产业占比最高,但增速低于平均水平。贡献比为37.6%,拉动经济增长1.5个百分点。批零住餐业当中零售业增长较好增速为6.7%,但依旧落后其他县市区,其他增长较好指标有邮政业务总量15.4%、电信业务总量12.2%、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营收12.0%、科学研究营收增长91.4%、房地产业增长21.9%,文化体育营收33.0%等。批发业零售额、商品房销售面积、互联网营收、卫生生事业单位工资增速、信息传输营收均为负增长,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。
总的来看,一季度全县经济实现良好开局,整体指标增势良好,但多项主要经济支撑指标表现不好,落后于整体增速,且六县市中处于较差水平。经济运行压力较大,推动全县经济持续向好仍面临不少挑战。下一阶段,要坚决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决策部署,深度释放政策效应、激发经济增长活力,坚持创新驱动发展、提升产业竞争优势,着力扩大有效需求、挖掘经济增长潜力,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、质效稳步提升。